十八趴背後的體制危機(孫瑞穗)
2011年 01月14日 蘋果日報
近來因為政府宣示恢復公務員優惠存款利率十八趴,甚至在失業率頗高而基本工資幾乎不動的情況下宣示「加薪」,導致社會輿論沸沸揚揚,質疑社會財富分配的公平性。
老實說,政府捍衛公務員的薪資和社會福利本來不是壞事,更不是如某些立委批評的:「製造階級對立」。相反地,在一個通膨率高以及貧富差距甚大的社會中,捍衛公務員權益,反而有出手挽救逐漸消失的中產階級的意味。令人詬病的是,為何只挽救「軍公教」,福利施予的對象和幅度為何如此窄小,其他也在萎縮中的中間受薪階級的福利和保障呢? 
台灣經濟奇蹟所製造的奇蹟之一,就是「中產階級」的興起。正是這群新興中產階級的出現,才有蓬勃發展的新興社會運動,也才能進行初步的民主化及公民社會改革。然而,在1978年中國開始經濟改革向世界開放勞動力市場以來,台灣那些依賴廉價勞動力的企業便逐漸移出,一直到九○年代更是大量出走,導致70%以上在中小企業就業的人口,不是面臨失業,就是也跟著出走。 


中產階級更需挽救
這部分就業人口,如今大部分不但必須以肉身面對全球市場的競爭壓力,適應因彈性分工或派遣體制中變相的勞動剝削,幾乎都成了工作貧窮族。在幾乎沒有社會福利支持的狀態中,這群中間受薪階級正在迅速萎縮中。這不才是更需要優先挽救的中產階級嗎?!
話說回來,公務員並沒有做錯什麼,他們本來不需要承受福利保障的輿論壓力,更不該是與勞動階級或公民社會對立的社群。軍公教所背負的「原罪」,主要來自於國家體制的不正常所導致的不信任感。「十八趴」主要源於台灣在戒嚴時期為了安置突然從大陸撤退的兩百萬政治移民到軍公教之中所設立下來的「不正常體制」之一。然而,在解嚴之後,國民黨政府不但沒有決心讓體制恢復正常,甚至連民進黨第一次政黨輪替,也不曾(敢)廢除。換言之,這個「不正常的十八趴」從來就沒有在國家正常化過程中被好好地整頓以恢復正常化。如今,不但將「不正常」給「正常化」,還在不正常基礎之上討論「公平」與否,簡直是荒謬至極,「十八趴」根本就是兩黨的歷史共業。 


擴大社福復甦產業
除卻歷史包袱之外,在充滿風險的全球化年代中,政府出手挽救消失的中產階級的考量恐怕是對的。問題可能出在挽救的政策太過偏頗,幅度太小,所以有為某政黨固票的嫌疑。如果真心想要挽救中產階級,何不從整體產業復甦的計劃以及擴大社會福利的角度來著手呢?
十八趴的爭議,不但反映了國家體制正常化與否的問題,也反映了轉型社會中更根本的階級危機。想想,如果一個社會沒有了穩定的中產階級,公民社會的經濟基礎抽空了,那麼體制的改革還會繼續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ick 的頭像
    arick

    Arick的異想空間

    ari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